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疗管理 > 医疗改革 > 医改快递
编号:11511951
中国医改,医生为何沉默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7年12月11日 网易博客
     很多人认为,医务人员对“看病贵”和“看病难”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。在他们看来,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。医生、医院院长、医学院院长,究竟怎么想?他们怎么看近在咫尺的医改?

    时近2007年年末,传来消息说,医改方案的制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,新方案出台在即。

    由卫生部、发改委、财政部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16个中央部委派员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,领导制订了这一轮医改方案。方案中综合了各方意见,其中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WHO(世界卫生组织)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等9家单位提交的报告,以及若干次高级别的会议上听取到的地方go-vern-ment的意见。

    在这个议论纷纷的过程中,医生的角色显得古怪。对这件利益攸关的大事,他们没有像经济学家、go-vern-ment部门甚至普通民众那样,各自寻求表达的渠道与机会,反而沉默异常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有人说,沉默是因为这一轮医改的起点就是对医生的批判。

    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万名员工,负责为14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。在过去的10年里,他们肯定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。很多人认为,医务人员对“看病贵”和“看病难”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。在他们看来,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。

    医生、医院院长、医学院院长,究竟怎么想?他们怎么看近在咫尺的医改?

    医生:主角还是看客?

    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。但1990年代以后,这个行业的职业声誉如同高台跳水。

    “你可以问问看,哪个医生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?”这句话就像一个暗号,每个接受采访的医生都愿意重复一遍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万名员工,负责为14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。在过去的10年里,他们肯定是被抱怨得最多的人群之一。很多人认为,医务人员对“看病贵”和“看病难”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    为了解决“看病难”和“看病贵”,推动了新一轮医改。经济学家、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。而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——医生,在为时两年、声势浩大的争论中,保持着异常的沉默。

    “关于医改的争论,一开始某些社会舆论就把医生放在了受批判的位置上”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(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)院长朱正纲说,医改涉及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,医改政策的出台必须兼顾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。

    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。中国社会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“既得利益者”,但医生们却用苦涩的自嘲拒绝这种归类。在他们看来,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。他们用反对下一代学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褪色的荣誉

    “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做医生?”上海一家二级医院里,印蓓医生自告奋勇地要替记者做一个调查。在座的6位医生从业时间基本上都在20年左右,正是医院里的中坚。

    摇头,脸上是无奈的笑,6名医生的表情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朱正纲和大多数同行的想法不同。他出身医学之家,父母从医,他自然而然地学医;朱正纲的妻子也毕业于医学院,夫妻俩都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家族的医学传统。但朱正纲摊开手说,孩子拒绝这样的人生规划,他向担任医学院院长的父亲表示,自己坚决不会学医。

    “太忙,责任太大,顾不了家,收入也不高”,朱正纲的孩子这样形容父母的职业。“医学世家”从前让人肃然起敬,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光环。胡庆澧家族已三代行医。这位曾出任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兼副总干事的儿科医生,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。胡庆澧的父母、胡庆澧本人和他的儿子都是医生。但让胡庆澧引以为荣的“医学世家”的家族传统,眼看就要断裂了。胡庆澧的儿子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。医生——这个“忙、责任大、收入不高”的职业——在很多医生自己看来,已经不再值得留恋了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尽管胡庆澧感到难过,但是他表示能够理解儿子的想法。这个行业陷入了令人不快的信任危机,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水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。凡此种种,都让人望而生畏。

    医生的从业意愿似乎已经跌倒了前所未有的低谷。医生曾是中国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。但1990年代以后,这个行业的职业声誉如同高台跳水。他们不再被誉为“白衣天使”。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,医生这个名词更多地是和“灰色收入”、“滥开药”、“过度检查”甚至更可怕的“医疗事故”,联系在一起的。

    在纪录片领域屡有重量级作品的美国导演迈克尔·摩尔,今年又推出了重磅BoB!!!——《医疗内幕》(《sicko》)。曾经用电影猛烈抨击总统布什的导演,这一次把矛头指向美国的医疗体制。在电影中,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像吸血鬼一样,在病人急需治疗的时候,用种种计谋拒绝支付费用,为了商业利益一次次剥夺患者生存的机会。

    迈克尔·摩尔把美国的医疗制度描绘得黑暗KB。但这位以“尖刻”著称的导演,没有批评美国的医护人员,他认为,伤害患者的是医疗体制而非医生。

    然而,在中国,医生很难得到这样的宽宥。正如朱正纲所说,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始于一场措辞严厉的批判。2005年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份著名的报告,宣称“医改基本不成功”。尽管报告并没有将医改的得失归结于人,而是着眼于制度设计,但医生们仍然感受到了空前的舆论压力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(wubichao2008)